橫跨林村河或是大埔河上各橋下聚集的舢舨是市內風景,曾跟朋友討論過,他說:「一路都見到啲船喺度,但係唔知點嚟。」
曾跟把舢舨停泊在橋下的叔叔談話過,他是水上人,祖上居於元洲仔。70年代尾香港政府開始於大埔填海,其時在水上居住活動的人離開了棚屋上樓,搬到陸上去,今日市內的屋邨如大元、太和及廣福等仍住有不少水上人,橋下的舢舨多由他們所有,岸上的橋底空間亦置放了一些捕魚工具。「點會為搵食,依家出海捉魚當過下癮。」他說。
不同的橋身闊度不一,隨橋底空間大小,能容納的舢舨或是活動也不同。這些橋下的故事沒有要故意隱藏,但在新市鎮建立了四十年後的日子,這些明擺著的聚會所,陸上的人像是未有發現,我有時會想像這個地方是小時候看添布頓那套蝙蝠俠內放架罉那個蝙蝠洞。岸邊有不同的梯供上落,有短的木梯,有長的,有自己開英泥造的踏腳石,甚至有由橋上垂下的繩梯,突然間望到橋墩上的深灰色油漆和河水帶來的的水垢,似是空無一物的大海向岸上拍浪。
在這個橋下的殿堂,可能是最後一代的水上人繼續的生活習慣,連繫他們以及這個市鎮的過去,身份認同變成一門興趣,「過下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