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相片引用自《推土機前種花》Facebook Page、Inmedia 獨立媒體、原人Flickr Photo Stream)
在2005年下旬,居住在深水埗的興華街、青山道、元洲街、昌華街的唐樓群的街坊及營業的商戶收到政府收樓通知,重建該區,項目編號為K20 – 23。直到2009年7月13日,最後一位被逼遷租戶黃乃忠先生的「新忠花店」被執達史查封後,整個重建項目才完成收購。後來,參與協助組織街坊與政府部門抗爭的周綺薇,原是街坊一份子的她,將其家人及街坊們所經歷的故事,編寫成《推土機前種花》出版。
因為政府文件用字艱澀難明,街坊們及義工們就以簡單易明的方式,創作如小學生工作紙的《街坊給林鄭月娥的八堂課 – 如何做個稱職的發展局長﹖》,以及18幅街坊商鋪圖畫故事掛畫作街頭展覽。期間,以皮影戲介紹社區文化故事,引起海外及區外學者、文化人藝術家關注前來,落區搞社區藝術。街坊更連續24日在車房設宴,邀請當時的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吃個家常便飯,希望她本人能親身前來了解這個地方,聽聽街坊的意見及故事。
時隔多年,此區已重建為《喜薈》(附近還有喜漾及喜韻,都是市建局的項目)。
參考資料:
推土機前種花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E6%8E%A8%E5%9C%9F%E6%A9%9F%E5%89%8D%E7%A8%AE%E8%8A%B1-209312702459616
推土機前種花——重建地盤外的分享會
https://www.inmediahk.net/%E6%8E%……%E6%9C%83
【重建.故事】平凡地活着 推土機前種花
https://www.hk01.com/%E9%A6%……%8A%B1
我是一位戲劇藝術工作者。一般來說,戲劇/劇場藝術/表演藝術以「場地、表演者及觀者」,這三元素所構成,表演者跟觀眾在指定時間及地點,同場同時同呼同吸,見證藝術作品誕生的一剎。有說,戲劇藝術是消逝的藝術,是開始演出就是邁向完結的過程。所以,我所挑選的「不明藝術物體」,「觀者」在當下現場是找不到的,但都是「有名有姓」﹔有的是「經年累月」,有的是「借來時光」,有的是「剎那光輝」。當中,有戲謔、重溯,有就地取材,亦有因清拆而長出來的故事。那些「場地」最終都會人面全非、令人觸景傷情、面對空空如也….. 消逝自然離不開傷感,是因為失去﹖是因為轉變﹖是因為努力過後仍空手而回﹖藝術家本是「是他也是你和我」般的平凡人,亦需靠「我們」的行動,創造這些「不明藝術物體」的創造。
李俊亮
戲劇藝術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