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師鍾華楠曾說亭子無用,不能賣錢。但正因「無用」,涼亭反而可以容納最有實驗性的設計。黃大仙摩士公園內,有一座令我印象極深的怪涼亭,怪不在於亭子本身,而是亭中央的疑似雕塑,令人不禁思考它是如何誕生。
摩士公園建於1966至1967年,由工務局負責設計。當時本地建築設計人材不多,工務局建築師多是英國人,很可能受到當時英國盛行的現代主義建築和社會主義影響。在同一時期,歐美設計界還流行「遊戲雕塑」(play sculpture),好些藝術家以混凝土製作既可當藝術觀賞,又可以讓孩子自由創造玩法的抽象玩具。當時不論建築或藝術界,都相當着重創作的社會面向。
摩士公園涼亭立於小丘之上,亭子的圓形頂蓋由六根斜柱支撐,頂蓋中央開了個圓形天窗,透下的陽光剛好照著亭中間的「雕塑」。這個「雕塑」是四塊呈三角狀的石屎板,沒有人知道其用意,但因為這個煞有介事的佈局,我選擇相信那是藝術品。
這怪雕塑是否具藝術價值,交由各位自行定奪。我認為它的有趣之處,在於其抽象造型,以及摩士公園整體的現代主義設計,均是源自一個特殊的時空。
在十九至二十世紀初的香港,殖民政府喜在公共空間放置殖民者的雕像和紀念碑,以展示權力。九七回歸之後,中央和香港政府亦樹立了「永遠盛開的紫荊花」、「香港回歸祖國紀念碑」等具濃厚政治含義的紀念碑。在這兩段時期之間,亦即二戰之後、九七回歸以前,大英帝國力量大不如前,殖民主義亦備受批判,屬下殖民地都開始擺脫殖民建築風格,以摒除西方文化符號的現代主義/國際主義風格,構建城市的新面貌。因此在二十世紀下半葉,港府不再採用殖民建築式樣,而是建造出簡潔俐落的第二代皇后像廣場、第二代大會堂、第四代郵政總局以至摩士公園等公共設施。不帶民族色彩的現代主義,有助消除殖民政府與市民的距離,為政權營造務實的形象。
伴隨現代主義建築冒起的,是現代藝術。在重建的皇后像廣場,主角是噴水池、休憩空間、涼亭、意大利藝術家Antonio Casadei的浮雕牆,匯豐大班昃臣的銅像被放到一旁。而在短短一年間落成、位於眾多公共屋邨之間的摩士公園,建築費用有限,不會有購置Henry Moore雕塑的餘裕。我想這涼亭下的怪雕塑,是中英政權爭相立碑之間的一段現代主義時期,公園建築師送給普羅市民的一點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