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另一物件發現者何尚衡亦有留意到此神像組合,<a href=”https://www.uao.hk/art_object/%e6%9f%8f%e6%9e%b6%e5%b1%b1%e7%a5%9e%e5%83%8f%e7%be%a4-%e7%ac%ac%e4%b8%80%e7%b5%84/” target=”_blank”>可按此瀏覽</a>該文章。)
全香港晨運客較多的屋苑後山,十居其九都有一些「拜神設施」,其中柏架山中的「送子觀音」神像組,是我見過規模最大的一組拜神設施。
在香港,不少人的家中或工作地點都有供奉的神壇(例如供奉地主公、觀音或關公等)。這些平日受人供奉的神像,多年後折損或變舊後,街坊不知道如何處理,又覺得不能隨便丟到垃圾站,於是紛紛放到廟宇或山邊的位置;愈積愈多,後來人們不忍「山邊神像」遭受風吹雨打,甚至會為山邊神像搭建擋雨小廟,慢慢就形成了「山邊神像」及「迷你小廟」的獨特景觀,而這些小廟及神像通常會有街坊負責裝香化寶及打理。
柏架山有多於一個神像組,其一在英皇道「柏架山道自然徑」的入口,又,沿著自然徑上走三十分鐘,轉入接連衛奕信徑第二段的平台位置,有一座由水泥建成的巨大「送子觀音」,既是山友善信的聚腳地,也成為當地地標。送子觀音高達兩米多,顯然是村民就地建成,觀音像前有一魚池,內有錦鯉數尾,旁邊設有拜神枱,讓信眾擺上食物供奉;神設施附近亦設有休息亭,也是村民所搭建的,可讓行山人士或善信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