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日期:2020 年 3 月 1 日
粉嶺名都有一間投注站,向來是「中佬天堂」。每逢賽馬日,他們總在粉嶺名都與粉嶺中心之間的天橋吹水、吸煙、刨馬經,好不熱鬧。2020 年 3 月,同一條橋卻出現不尋常的人潮。有男有女,一家大小,甚至有人帶著長鏡、單反相機而來,目標是旁邊粉嶺站遊樂場裡面的兩棵樹。
花團錦簇,堪比盛開的櫻花,令人驚艷。這是紅花風鈴木。風鈴木並不罕有,主要分黃花、紅花兩種。南昌公園的黃花風鈴木十分著名,每年初春吸引不少賞花客。紅花雖然較少見,但葵芳邨那棵也早已是龍友熱點。粉嶺站遊樂場這兩棵何時種下?一眾街坊都無從稽考,但從樹身的腰圍和高度推算,落地生根大概不少於十年。
風鈴木即使未必年年開花,但十年內想必有開過,一直未嘗有如去年哄動。也難怪。香港人每年初春忙著跑到日韓賞櫻趕花潮,唯獨疫情限制出入境,大家被迫滯留香港,慢下腳步,驀然回首,才發現身邊一直被忽略的美好。如同藝術,很多時都起源自生活,經過人為提煉,成為與人共享的作品。花果再美,自開自落,乏人問津,也不過是些草木。當一個人發現了它的美,與另一個人分享時,口耳相傳就成了大家的集體記憶。
憑著三分想像、七分真實,本地山水紛紛變身家家傳頌的「港版千島湖」、「港版輕井澤」、「港版大峽谷」。這些苦中作樂的創意命名,可否稱為藝術?若這棵紅花風鈴木命名為「港櫻」,又可視之為雕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