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日期:2020 年 2 月 29 日
自 2019 年「反送中」社會運動以來,香港市民區區自設「連儂牆」表達訴求,北區也不例外。居民曾在多處建牆,但大部分乏人接力,唯有北區大會堂外牆的那面至今仍然不死。想想這堵「連儂牆」所在位置也甚有意思——在政府建築物的牆身架設民間的留言板——極具挑戰權威的意味。
「連儂牆」向來是權力拉扯的場所,不同政見在此交鋒。我貼你撕,你撕我貼。它像個生命體,時刻演化,每天(甚至每小時)的面貌都不一樣。雙方想盡辦法,貼得最穩或剷得最乾淨。各出奇謀,盡見創意。隨著社會氣氛漸變肅穆,北區連儂牆轉向追思為主,悼念社會運動期間多個逝去的生命。文宣和擺設雖然不復從前豐富,但很少長期空著。政府清理愈來愈頻密,但每隔一段時間又有市民帶來新物品。
相對牆上的一切變化,北區連儂牆更特別之處在於牆前的路牌。路牌原本標示「北區大會堂」,但自從「連儂牆」建成以來,路牌多次被市民改動。起初,有人打印「梓彥路」貼紙,包裹於原有路牌之上,幾日後被清潔工人撕走;後來,又有人製作立體路牌,寫上「追思牆」。物料不明,似用極稠顏料擠出來寫字。字體歪歪斜斜,說不上書法,但勝在物料風乾後頗為堅硬,耐得多一點時間才被清理。
如同「連儂牆」上的文宣,路牌雖然出現過好些創意改動,但全部都維持不超過一星期。生命很短促,但「文宣很清楚開花這個責任」。張貼過,被人看過,訊息帶走了就完成任務。不獨是文宣,街頭藝術也往往如是——不求永久保存,而貴於傳意精準的睿智、你追我躲的靈巧、挑戰權威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