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城市山多,山與平地上的已建區域(built-up area),形成一度度不同的邊緣(edge)。在九龍北部,橫跨這些邊緣的是一系列公路——呈祥道、大埔道、龍翔道。
有次走到東京街,遙遙望到盡頭一座環形的高架行車天橋,散發著一種基建的神聖感(infrastructural sublime),蔚為奇觀,不禁加快腳步過去觀察一下。
最靠近天橋的地方,是李鄭屋泳池休憩花園。抬頭可見一組環形高架路,由十幾條高達數十米的混凝土柱支撐,高聳儼如神殿。天橋早於1998年落成,連接大埔道和龍翔道,但至2016年才被冠名「龍悅道」。天橋外型固然雄偉如雕塑,而橋底下街坊自由經營的山坡,則更像是公共藝術空間。
高架天橋下的空間往往是「non-place」,冰冷的空間難以滋養人情和文明。然而天橋底也是一種奇特的例外空間,容納着各種邊緣性的活動。天橋底有露宿者,也有趕絕露宿者的石頭陣;有非法油站,又有賊人打劫非法油站;有政府擺放的奇怪動物雕塑,也有塗鴉者的作品;有由上而下規劃的「創建活動空間」,也有band仔自發的游擊派對。
執筆之時,香港社會正熱烈討論深水埗主教山配水庫的保育。主教山之所以有趣,不止於它的歷史價值和建築特色,亦因為主教山同時是街坊的樂園,人們親手種樹、蓋涼亭,為地方賦予社會意義。而這片城中心的樂土得以保留至今,可能又是因為山中藏著配水庫,不能隨便夷平。
同區的龍悅道天橋底縱然規模不大,但它也是與主教山性質類似的山頭。從李鄭屋泳池休憩花園往山邊走,你會看到一個有趣的過渡——井然有序的長方形休憩花園,是康文署管理的場地;盡頭荒廢的抽水房,卻不知是否屬於公園範圍。抽水房旁邊是「李鄭屋泳池休憩處(二號)」,攀上貌似臨時建築的金屬樓梯,上有平台,放了幾張長椅,偶爾有人在此睡覺。繼續前行離開公園範圍,斜坡上佈滿引水道和維修用的窄樓梯和平台,街坊可隨意在樓梯和平台之間走動、呆坐,亦可經此地散步前往筆架山。山坡各處都有街坊花時間經營的痕跡——東一個、西一個的小花圃、長得高高的木瓜樹、堆積如山的百多個用途不明的膠樽,還有人有感而發,在牆上寫下「人生樂事」四個大字。
這天橋底也是郊野與城市之間的過渡空間。山上和山下,分別是獅子山郊野公園和休憩公園,但兩者都是政府管理的,不容許「例外」。我想人們喜歡在天橋底晨運、種花,就是看中所謂non-place的特質——無公園管理員、無經濟價值、「無所謂」的曖昧空間,才有自由營造自己的小天地,抖一啖氣。